嗰陣仲諗住睇下半場,而家關心有冇武肺新變種同埋小心蝗蟲全世界搶物資好過 :lomore-nosee:
仲諗住提醒大家小心班大中華膠衝出嚟情緒勒索,點知大中華民主派直接衝出嚟柒,今時今日透過social media全世界都睇得清中國人真實意圖,唔係三十年前靠幾個有頭有面嘅人講幾句就洗白到 :lomore-hoho:
除咗中華膠,仲要小心嗰班見大中華冇前途,臨時轉會扮激進、創作公廁民族呃飯食嘅諸夏支那人
有冇清晰族群邊界、真實反華意志其實唔難睇 :lomoji-05:
是咁的,200萬篇蘋果終於可以睇得返
《果靈·聞庫》關於我們
關於《蘋果日報》🍎
《蘋果日報》創立於1995年,曾是香港其中一份最暢銷的中文報紙。2021年,多名高層因政治原因被捕,香港政府以《港區國安法》凍結報館資金,迫使《蘋果日報》於6月24日凌晨停止營運。
關於《聞庫》🗃
「文庫」(bibliothèque)一詞最早源於19世紀法國出版家路易·哈謝特,原指將不同的作品集合於一個標題下,並由一家出版社刊發。日本在明治時期後開始印刷袖珍尺寸的經典名著,引起多次文庫風潮。昭和以後,「文庫」(Bunko)成了廉價、便攜的小型普及讀物代名詞。
《聞庫》圖標中的一抹綠,是新聞自由燒不盡的生命力。如今,常見於報紙攤檔、茶樓食肆、巴士地鐵的香港報紙一份份消失。《聞庫》團隊以便攜的線上形式,打造保留香港新聞的資料庫。在面臨新聞自由、言論自由逐步縮窄的今天,避免香港的一部分重要歷史隨著《蘋果日報》的消失而被抹去。
關於《果靈》🌱
互聯網上有許多《蘋果日報》的備份源,但公眾難以訪問,《聞庫》的《果靈》項目利用不同網上渠道,集中熱心人士備份的文章和圖片,建立了一個可供大眾搜索閱讀的網站。
《果靈》一名,由唐君毅先生的「花果飄零,靈根自植」演變而來。「果」是傳統中華文化,也是《蘋果日報》,更可以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價值。昔日,先賢守護著傳統文化,靈根植於香港。如今,香港人的本土文化、抗爭精神隨政府打壓、疫情、移民潮被迫飄零。「靈」希望提醒香港人,我們並非失根的花果,我們的靈可以在每一個地方紮根,亦應該在每一顆心裏面生根發芽。《蘋果》雖死,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一株小小的蘋果苗。
你問我答❓
你們是誰?
一群希望保留香港歷史的香港人。
將《蘋果日報》的文章公開,會否造成麻煩?
壹傳媒已被多次抄家,國安處一早已經搜集報章證據,我們不想再自設紅線,打一步退一步。
你們擔心國安法嗎?
不擔心⋯⋯當然是假的。所以我們會保持匿名,亦不會接受任何捐款。
服務器要錢維護,你們真的不需要捐款嗎?
暫時可以承擔支出,有問題我們會自己解決。
可以公開整理好的數據嗎?
有計劃之後公開。
可以加入搜尋功能嗎?
正待Google索引完成,不日推出。
可以合作嗎?
請電郵到 info@collection.news。
版權 📄
This software is 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 in GitHub. Logo the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ShareAlike 4.0 International (CC BY-NC-SA 4.0). Next Digital Ltd. maintain the copyright of all the content of Apply Daily. For enquiries, please contact us at info@collection.news.
本軟件在 MIT 許可證下發佈在GitHub,而本網站上的徽標根據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 (CC BY-NC-SA 4.0)分享。壹傳媒集團保留《蘋果日報》所有內容的版權。如有查詢,請聯絡我們 info@collection.news。